当前位置:首页 > 天富注册 > 正文

李白为什么要写望天门山

摘要: 望天门山的诗意是什么 望天门山[唐]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诗意:天门山从中间断裂...

望天门山的诗意是什么

望天门山

[唐] 李白

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
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
诗意:

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,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。

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,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。

注释

1

至此: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。一作“直北”。

2

回:回漩,回转。

3

两岸青山: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。

4

出:突出,出现。

5

日边来: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,远远望去,仿佛来自日边。

《望天门山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(725)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。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: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,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;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。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,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,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,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、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。

李白写《望天门山》的背景资料

据安旗编著的《李白全集编年注释》和郁贤皓编著的《李白选集》,《望天门山》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(725年)春夏之交,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,乘船赴江东经当涂(今属安徽)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。

《望天门山》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七绝。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,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,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,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、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。作品意境开阔,气象雄伟,动静虚实,相映成趣,并能化静为动,化动为静,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。

全诗如下:

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
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
译文如下:

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,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。

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,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。

注释如下:

天门山: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,在江北的叫西梁山,在江南的叫东梁山(古代又称博望山)。两山隔江对峙,形同天设的门户,天门由此得名。

扩展资料:

天门山夹江对峙,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。诗的前两句即从“江”与“山”的关系着笔。第一句“天门中断楚江开”,紧扣题目,总写天门山,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。

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: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,阻挡着汹涌的江流。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,才撞开了“天门”,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。这和作者在《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》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:“巨灵(河神)咆哮擘两山(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),洪波喷流射东海。”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。

在作者笔下,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,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,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。

孤帆一片日边来”,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,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,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、目接神驰的情状。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,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、奔放、自由洒脱、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望天门山

唐代诗人李白诗中的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?

李白诗中的望天门山是一首诗的题目,望就是看望,观赏的意思。李白途径安徽天门山那个地方,观赏了当地的风景,感叹大自然神奇,写下了《望天门山》这首诗。

天门中断楚江开,碧水东流至此回。

       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

诗意:楚江之水从东梁山和西梁山之间穿过。李白用诗意的手法,把两岸的山比作天门,天门中断楚江从此流出。碧绿的东流江水澎湃回旋。见到两岸青山的青山对着汹涌的江水,孤舟一叶仿佛从天上驾驶来的。

李白先写天门山的雄壮和江水的浩荡,再写青山相对,天门打开,迎接从日边驶来一叶孤舟的客人。表达了诗仙李白慨叹大自然雄壮,亲近山川美景的豪迈之情。

李白为什么写了两首“天门山”?

《游天门山》是黄锦祥一首意境开阔,言词精炼、富有想象力的写景诗。

内容是:

绝壁千峰万仭哉,迂回栈道上云台。

天门雾锁晴还雨,洞宇弥烟拨不开。

诗人黄锦祥围绕着天门仙洞和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展开描写,讴歌了张家界天门山嵯峨高峙的自然风光。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天门洞独有的雄奇美景,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,却字字玑珠耐人寻味,这首赞美张家界的诗歌至今被广泛传诵。

李白的诗歌《望天门山》不同于黄锦祥的《游天门山》,黄锦祥诗作《游天门山》位于湖南,而李白《望天门山》则写于安徽,虽然两者的创作地点不同,却有异曲同工之妙。不同地域的“天门山”各具特色,黄氏此诗以“游”中所见来描写“山”之秀色,而李白之诗则用“望”入江河去描绘“水”之气势,使一山一水的两座天门山相映成趣传为佳话。故此,黄锦祥在赋诗后感概道:“太白无缘经此处,三翁感幸把诗题”,句中“三翁”即是黄锦祥别名,意指李白或因路途崎岖未曾到过张家界天门洞,因而李白把这次赋诗的机会留给了自己!李黄纵使相隔千年,这两首赞美南北“天门山”的诗歌依然令人迷醉,延续着不同的山水传奇故事。

发表评论